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材料 > 2012年11月22日学习资料

2012年11月22日学习资料

2013年01月23日 17:30:26 来源:河南省濮阳市第三中学 访问量:1291

 

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市直各学校:

1124(星期六),市教育局全体干部职工以科室为单位集中学习,上午学习《务实河南》、下午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学习内容见电子公文信息。

市直各学校参照执行。

                       

  濮阳市教育局“一创双优”活动办

          2012年11月22

 

 

 

 

 

 

 

 

《务实河南》

  由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吴恒权同志作序的《务实河南——人民日报近年河南重点报道精选》近日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由人民日报社河南分社编选,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201063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理论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2012821人民日报迎接党的十八大特刊对卢展工书记的专访《重在持续 重在提升 重在统筹 重在为民》。同时精选人民日报近年发表的河南重点报道6篇,包括《河南求解四道难题》、《河南 以科学工作方法落实科学发展观》、《河南谋划中原崛起》、《河南务实发展静悄悄》、《河南务实发展稳步前行》和《中原旧貌换新颜》等。

卢展工《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根本途径在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转变讲起来很简单,做起来不容易。讲转变,首先要从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转变开始,思考自己怎么转、怎么做。

发展目的必须明确。发展为了什么?以人为本、为民惠民。为民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发展实践中体现对人民负责。比如,领导干部比较关注GDP,但老百姓不太关心;领导干部比较关心产值,甚至少数人认为环境、资源问题可以放一下,但老百姓却不赞成。个别干部比较喜欢拍脑袋、大呼隆、一风吹、一刀切,一会儿一个思路、一会儿一个战略,但基层干部怎么想?老百姓怎么想?有多少东西老百姓能够记得住?所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正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需要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头脑清醒至关重要。一方面,要清醒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群众可以多看成绩、多看好的一面,领导干部则要更多地看问题、看不足,更多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现在个别地方好像颠倒过来了,一些领导干部经常看到成绩,自己说自己做得很好;而群众经常看到存在问题,对所谓的政绩不一定认可。另一方面,要清醒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按照中央部署结合河南实际有序、持续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始终持续加快转变的力度和韧劲,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刮风、不呼隆、不折腾。

正确思路应当持续。河南这些年来一直在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三化协调推进科学发展、中原崛起的新路子。实践证明这条路子是正确的,正确的思路就要坚定地往前推进。思路太多是不成熟的表现,思路多变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思路不持续会使基层无所适从,难以统一思想、形成合力。要坚持重基础、重集思广益、重科学决策,始终围绕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三化协调发展、推进两大跨越等战略方针来研究,以思路的持续确保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持续推进。

方式方法亟待改进。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在的关键是宏观调控、中微观管理以及具体运行机制要跟上,切实体现尊重市场主体,体现尊重规律,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从领导层面来讲,要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现在有些事情,就是不为,做了很多事情,没有起作用甚至起了副作用,做了等于没做;不为就是,很多事情尊重规律、不去干预不去做,反而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要多在运作上下功夫,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使中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部署得到落实、见到实效。三具,就是做任何事情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两基,就是切实抓好基层、打好基础,这项工作很重要,是最难的,也是最需要持续、最需要韧劲的;一抓手,就是把实施项目带动作为抓手,围绕项目建设形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合力。

总之,领导干部要跟上中央决策的步伐、适应加快转变的要求,认真研究转变政府职能、转变领导方式、转变工作方法的问题,做到谋划多一点、服务多一点、创造条件多一点、依法依规多一点、求实求效多一点,真正肩负起加快转变的领导责任,在创新中提高领导水平。       (原载63《人民日报》)

 

卢展工:重在持续 重在提升 重在统筹 重在为民

办好河南的事情,最根本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中央精神与河南实际结合起来,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真正使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是河南这些年发展所把握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经验。

一路探索未松懈,十年辛苦不寻常。

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吸引着世人关注的目光,而且使河南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有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如今的河南,持续求进的步伐更加稳健,务实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

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从何而来?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再次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总体有效,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记者:您如何评价过去十年特别是近五年以来河南的发展,有什么最值得总结的经验?

卢展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河南的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5次来河南视察指导工作,对河南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在中央正确领导下,河南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总体有效,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十年来,发展环境复杂多变,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取得成就来之不易,积累经验弥足珍贵。实践使我们深深认识到,办好河南的事情,最根本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中央精神与河南实际结合起来,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真正使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是河南这些年发展所把握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经验。

持续是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体现,持续是党性人品和从政品格

记者:我们注意到,您反复强调各项工作都要重在持续,并指出持续是党性人品的体现,是务实发展最重要的体现,是最难能可贵的精神。为什么把持续提到如此高度?

卢展工:持续是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体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韧劲。我们强调的持续,就是持续科学发展的意识、科学发展的思路、科学发展的举措、科学发展的进程,不动摇、不懈怠、不刮风、不呼隆、不折腾。当然,持续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传承与创新的融合、当前与长远的结合。回顾河南的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持续,最重要的经验是持续,今后最需要坚持的也是持续。

河南的发展战略在持续中拓展。党的十六大以来,河南确立了中原崛起战略,在实践中形成许多行之有效的发展思路。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持续、延伸、拓展、深化中原崛起战略,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并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在全国大局中的定位更加明晰、优势更加彰显、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河南的发展路子在持续中拓展。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如何既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又使一亿河南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始终是河南孜孜以求的不懈探索。近年来,我们认真总结过去实践和基层创造的经验,提出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正因为思路举措持续,发展进程也持续加快。十年来,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2011年达到27232亿元,稳居全国第五;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3%2011年达到28981元,突破4000美元;粮食产量连续8年增产、连续6年超千亿斤,2011年达到1108.5亿斤。

提升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出路所在

记者:河南这些年的变化有目共睹,这与河南省委强调重在提升密不可分。河南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卢展工:提升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出路所在。提升是在持续基础上的提升,是发展理念、发展动力、发展层次、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发展效益的提升。

我们坚持在解放思想中提升发展理念。20104月,在全省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我们提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要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之后,围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河南日报》发表了九篇评论员文章,18个省辖市和18个省直部门主动响应,着眼查找问题、理清思路谈学习认识和体会。这几年河南发展方式得以转变,干部作风得以转变,很大程度上就是领导方式转变的结果。

我们坚持在推进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中提升发展动力。把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努力破解发展难题。抓住机遇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对外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有效拓展发展空间。

我们坚持在推动务实发展中提升发展能力。广大干部把务实发展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品格、一种责任,以务实发展树立起务实河南的形象。推动务实发展,有力促进打基础、增后劲、求质量、上水平、调结构、转方式等方面政策措施的落实,使发展的效益、效率、效果、效应不断显现。

统筹各项工作、统筹各方力量,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记者:河南这些年的发展是全面的、协调的,河南省委强调重在统筹,如何认识统筹在领导方式中的作用?

卢展工: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上的科学 运用,深刻反映了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按照中央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各项事业发展以及改革发展稳定,努力形成共同支撑发展的良好局面。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表现是三农问题。我们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和农村发展的增长点,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下延伸、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推动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

我们统筹各方力量,把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的力量统筹起来,把干部队伍的力量统筹起来,把全社会的力量统筹起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始终着力民生着力民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记者:河南老百姓这些年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河南是如何贯彻执政为民这一理念的?

卢展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力关系发展,发展决定民生。我们始终着力民生着力民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着眼,从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具体利益着手,从人民群众的期盼出发作决策、定政策、谋发展,努力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大幅增加民生投入,抓好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医教保等民生大事,坚持每年集中财力办好十项重点民生工程,这一时期是河南历史上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去年全省财政民生支出281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66.3%十项重点民生工程投入各类资金755.6亿元;今年上半年财政民生支出1531.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0.3%十项重点民生工程计划总投入1144.2亿元。

四个重在是河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四者相辅相成、相生相长,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贯穿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既是过去实践的经验总结,又是今后发展的重要遵循。

 

河南求解四道难题:钱 民生 粮食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河南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河南是中国的缩影。
    
经济连年高速增长,总量多年居全国第五,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
       
河南,何难?
        “
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前不久,在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题的全省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经过冷静、痛彻的自我剖析,河南之被条分缕析为四难
     
这四道难题,是传统发展方式形成的困局,也是科学发展绕不过去的坎;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出发点,又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破解的难点。 
     
破解四道难题,河南在思考、在努力。
      
解难之钥在转变:加快转,慢不得;坚决转,不迟疑 
      
数字中常蕴深意。2009年,河南生产总值达19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经济总量连续10多年居全国第五位。
     
一般理解,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河南挺住了,保住了,稳住了,应该得高分。然而,把这些数据放在质量与效益的坐标系下考量,发现并非那么漂亮。
    
生产总值近2万亿元,财政总收入不到2000亿元。而生产总值不到2.3万亿元的浙江,财政总收入为4100多亿元。就是说,浙江1万亿GDP的效益相当于河南2万亿GDP的效益。同样处于中部地区的安徽,生产总值刚过1万亿元,财政总收入为1500多亿元,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也比河南高。
     
如果再除以一个接近1亿的人口分母,河南之难就愈发清晰。
      
人均财政收入1928元,为全国平均数的3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低28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低346元。
     
对于河南来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来得晚、影响深、走得迟,长期积累形成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说到底,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比较低,大多数产业居于产业链的前端、价值链的低端,很多产品附加值低,尽管卖了很多,挣的却不多。
     
国际金融危机中,受波及最大的就是资源型工业。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型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0%左右,科技研发投入比较低,投入强度不够。按照目前的速度,河南的铝矾土和煤炭资源只剩几十年的开采时间。
      
危机下凸显的河南之难,说明依靠传统的发展方式,不可能完成现代化的后半程。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载,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
     
增长的质量效益不高,财力壮大的能力有限,收入增加的渠道有限,吸纳的就业有限,保障民生的底子就难免薄弱,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也就面临更大压力。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喻新安认为,破解四难,根本上还是要加快转型,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做大经济蛋糕,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做到在发展中加快转变、在转变中谋求发展。
      “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河南攻坚克难的路径选择。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说,能不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体现了我们能不能更好地对人民、对河南负责。要避免有增长而无发展,避免无业的增长无情的增长无未来的增长无根的增长,做到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提升、在发展中增效。
     
解难之力在持续:不动摇、不懈怠、不刮风、不呼隆、不折腾
     
加快转变,河南绕不开两样东西:一个是矿产资源,一个是粮食安全。
     
怎样看待资源,三门峡市委书记李文慧说,资源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强调资源型城市转型,并不是简单地让它们沉睡地下,而是要保护好资源,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三门峡被称为黄白黑城市,黄金、铝矾土、煤炭是这里的主要资源。如今这鲜明的三原色正在发生变化:过去单纯的采煤、发电烧黑煤、冒黑烟,煤化工产业兴起将煤变成了各色的材料;过去单纯开采铝矾土,生产氧化铝,随着产业链不断延伸,铝材、汽车轮毂形成了气候。
     
拉长产业链,资源型企业也在毅然转身。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是河南唯一一家营业收入和资产双双突破千亿、利税过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2008年企业重组时,有人提出在新公司的名字中加上个字,理由是煤矿旁边办电厂来钱快。这是许多资源型企业简单而直接的选择。可董事长陈雪枫坚决反对,在他眼中,名称背后是企业战略。尽管这是过去很多煤炭企业的当然选择,但相比来说,煤炭向煤化工产业发展的产业链更长,经济转型的领域更宽。
     
为培育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型化工产业链,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放弃眼前利益,相继投资建设千吨级碳纤维、4万吨聚甲醛项目和全球最大的煤制乙二醇生产基地。2009年,煤化工板块占全公司产值不到15%,而在2010年新项目的投资额中却占了60%
     
河南省发改委副主任朱焕然介绍说,目前,河南正组织实施转型升级双千工程,选择1000个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重大产业升级项目和1000个重大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全年完成投资5000亿元,带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3万亿元以上。
      
粮食安全责任重千钧。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1/10,小麦产量占全国1/4。在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这是一种担当,也是河南一直在解答的命题。
     
然而,种粮比较效益低,2009年农民种植小麦的亩均收益是232元,种植玉米的亩均收益是279元。保粮之路该怎么走?
      “
从国人粮仓变国人食堂,从国人食堂变国人餐桌。围绕农业,围绕粮食,河南在增加投入、科教兴农、调整结构的同时,做起了产业文章。三全食品、思念食品、双汇集团等企业,将河南的粮食优势转化成了产业优势。今年,河南实施食品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设立食品工业升级专项资金、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和农业开发产业投资基金。
      
加快转变,河南敢啃硬骨头。今年3月,新一轮河南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拉开帷幕。重组完成后,单个矿井规模不低于每年15万吨,河南煤炭企业个数将减少到50家左右。61,河南全面取消各地擅自出台的电解铝行业和多晶硅行业优惠电价。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即将公布,确保在第三季度前全部关停。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卢展工表示,加快转变,重在持续,重长性,重韧性,不动摇、不懈怠、不刮风、不呼隆、不折腾。 (来源:人民日报)

 

河南 以科学工作方法落实科学发展观


  没有思想上、作风上、方法上的转变,就不会有发展思路、发展方式的转变;没有站位上、举措上的调整,就不会有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

  “大政方针是中央研究确定的,省和省以下的党委、政府主要是研究怎样把中央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就是研究‘做’,怎样做得更好。”河南省委近日提出,贯彻科学发展观,核心在“发展”,关键在“落实”,要用领导方式的转变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以科学工作方法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场工作方法上的变革正在中原大地悄然展开。“三具”,就是做任何事情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两基”,就是切实抓好基层、打好基础;“一抓手”,就是把实施项目带动作为抓手,围绕项目建设形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合力。

  务实,在中原大地蔚然成风。

  做实关键点:

  为民惠民,老百姓感受“具体”

  “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关键点是抓具体,具体抓。

  郑州市出租车司机王师傅最近深切感受到了“具体”的效力:他敢到市中心拉活了。“以前一堵半天出不来,只敢在市区周边转悠,现在政府治堵,措施很具体,很实在,既解堵,又解气。”

  长期以来,郑州堵车问题严重,从干部到群众,意见都不少。

  “坐小车的要常想挤大车的难处。”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连维良说,民生问题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市民的感受最具体。党委政府也要抓具体,抓住难点敢于突破。

  一具体就有突破:地铁施工缩小场地围栏,为市民让出一条车道;政府加大补贴,空调车和快速公交票价也由2元降低到1元;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近期将再添置500辆公交车……

  一具体就深入:以前“特权车”违法,群众敢怒敢言却少有人管。此次郑州市开展专项行动,两辆违章公务车被没收上交财政;全省取消豫O号牌,郑州公车豫AAA号段车牌同时改民用;与省军区联合治理“特权”军车……

  一具体就见效:有网友比较,高峰时段,从郑州东区乘车到西郊缩短了半小时……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河南省委提出,抓具体不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而是把工作抓实、做细,不能泛化、虚化和一般化,反对“嘴行千里,身在屋内”。省委告诫广大干部,现在河南最需要的是怎么样来抓实,河南形象的改变和进一步确立在于抓实,今后的发展也在抓实。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战中,河南省委、省政府根据省情,条分缕析,提出逐一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四个难题;反对浮躁心态,倡导广大干部群众继续弘扬“三平精神”:“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要求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脚踏实地把各项工作逐一抓好做实。

  “做”和“实”最终落脚在“效”上。河南省委要求,做事要讲求实际效果。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时一定要更加注重实效,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社会效益。

  58,河南组成一支小分队在浙江“坐地招商”35天,努力帮企业与地方牵线搭桥。精心筛选,集中推荐,严格核实,“一企一策”跟进服务,淘汰掉80%的项目,挤掉将近一半的水分。618上午,在河南—浙江投资合作项目洽谈会上,共有102个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344.5亿元,开创了河南招商史上的新篇章。

  “只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把事情一件件抓好抓到底,就能求得实效。”河南省工商局局长董光峰面对数据,很是感慨。

  抓好立足点:

  强根固本,谋长远夯实“两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不稳,全局难安。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坚决反对急功近利,反对片面追求GDP。他认为,GDP应是有效益的GDP,有民生的GDP,有生态环境的GDP,有统筹协调的GDP。“我们只提一个明确的目标:像河南这样一个大省,各项指标,各项工作水平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要下大力气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这项工作很重要,是最难的,也是最需要持续、最需要韧劲的。”

  “三具两基一抓手”的立足点就是抓好基层,打好基础。河南省委、省政府强调,转变发展方式是一项艰巨任务,必须强根固本,谋长远夯实“两基”。以结构调整、自主创新、民生改善、机制创新为主要着力点,河南正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以实施“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为载体,争取经过几年努力,总体自主创新能力达到中西部地区先进水平;以推进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以巩固提升高产田为支撑,推进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确保到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300亿斤。

  抓基层,打基础,转变机制是重点。西峡县农民对这一点感受尤深。从年初开始,每周一到周五,村民有事都可以随时到村部找到村干部。

  今年春天开始,西峡在全县范围内实施村党支部书记“职业化”管理,补贴全部纳入县财政预算,实行基本工资加绩效工资结构工资制。绩效工资分8000元、10000元、12000元几个档次,建立了严格绩效考核制度,优秀村支书还能享受副科级待遇。同时建立了村支书养老保险制度。双龙镇化山村党支部书记符合顺说:“这样的改革让我们有干头,有奔头,有靠头。”

  西峡县委书记张生起说,长期以来,待遇较低、职责不明、约束力不强等因素,影响了不少村党组织书记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一些村级组织甚至长期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严重影响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我们探索村干部职业化管理,就是要把党的领导基础打牢,让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更加敏锐!”

  抓基层,打基础,选人用人是导向。河南省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共机构节能监督处处长刘坚近日卷起铺盖,来到陕县偏远深山区的店子乡宽坪村,正式走马上任宽坪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与过去相对超脱的驻村帮扶不同,此次他的“第一任务”被明确为以村“两委”班子“班长”的身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与全村百姓同吃同住共谋发展。

  此次,河南省共有19名省直机关的党员干部经过层层选拔入村担任第一书记。所驻村均是省定贫困村,不少村党组织书记人选处于缺职状态。3年期满时,有关方面将对这19名干部逐个考评,表现突出的将优先提拔重用。

  针对用人导向问题,河南省委提出选人要注重把握“五重五不简单”:要重群众公认,但不简单以推荐票取人;要重干部“四化”“德才”,但不简单以求全和年龄文凭取人;要重干部政绩,但不简单以一时一事的数字取人;要重公开选拔,但不简单以笔试和面试取人;要重干部资历,但不简单以任职年限取人。一系列科学考评体系的改革将陆续推出。

  找准切入点:

  分解项目,促发展紧握“抓手”

  “文化不是虚的,文化产业项目更是实的,只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产业项目,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就可变为真金白银。”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宏伟近来一直紧盯着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河南签约项目的落实。

  由于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提前启动“文化产业项目年”,实施“910111工程,本届文博会上河南成功签约38个项目,投资总额达137亿元人民币,是前五届文博会河南签约项目投资总额的5.28倍,成为签约投资额最多的省份之一。

  文化项目重在抓实,要签约更要落地。在各方努力下,文博会刚闭幕,投资3亿元的宝丰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式开工,总投资60亿元的鸡公山·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启动,投资50亿元的郑州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正式奠基……有了项目带动,河南文化产业建设热火朝天。

  河南省委提出,项目带动不仅是经济项目,每一项工作都可以作为项目来推动。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转化为具体的项目,就找准了工作的切入点。

  今年27岁的王天初就是团组织项目建设的受益者。6年前,他从河南滑县来到北京搬砖打零工。就在对前途迷茫之际,共青团滑县委员会驻京团工委在北京华都建设集团公司挂牌成立。在团工委领导的鼓励下,王天初上了青年夜校,学习建筑设计。“我不仅在团工委举办的技能比赛中拿了第一名,还感受到家的温暖,现在已成长为公司的主任工程师。”


  “河南外出务工青年人数达1670万,如果团组织不跟紧他们的脚步,为他们提供实实在在的贴心服务,团组织就与他们脱了节。”共青团河南省委书记何雄介绍,去年以来,共青团河南省委集中精力抓好“驻外团组织网络建设”这一项目。目前,已集中建设省市县三级驻外团工委403个,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最大限度地覆盖河南外出务工青年。“我们体会,团的工作更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通过分层分类引导,具体到每一类青少年群体,增强服务工作针对性。”

  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唯真动人,唯实兴省。从“四个重在”提出,到着手研究推动中原经济区战略;从为“4050人员找工作,到吸引解决20万人就业的富士康项目落地郑州;从邀请企业家3亿元捐建中原艺术学院,到为省直文艺院团发足基本工资……河南省委、省政府正身体力行一种态度,一种要求:工作重在“做”,效果务求“实”。

 

 

河南谋划中原崛起

 

初冬的中原大地热流涌动!

继中部地区第一个综合保税区10月底落户郑州之后,1112,国家区域性(河南)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开盘。这是国内首家,辐射中部六省和山东、浙江两省,周边省份投资者纷至沓来。

同日,中国(郑州)2010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在郑州开幕,上演一场300多个项目、千亿元资金的资本盛宴。

今年以来,河南招商引资高潮迭起,大项目、大投资让人啧啧惊叹!前三季度,河南实际利用外资43.5亿美元,同比增长28.9%,居中部六省首位。招商引资对于全省城镇的固定资产投资贡献达到1/4

河南正全力谋划中原经济区的宏伟蓝图。中原经济区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支撑中部,东承长三角,西连大关中,北依京津冀,南临长江中游经济带。经过精心构架,合力建设,中原经济区已经魅力初现,成为中原崛起新亮点。

崛起之源在承续

历届省委探索,亿万人民热望,中原崛起再聚力

中原崛起,是亿万河南人民的梦想和热望。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为之不懈努力,持续探索,付出了智慧与汗水,播种下信心和渴望。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河南省委、省政府就提出团结奋进、振兴河南,提出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高一低发展目标,并初步形成了中原崛起的思想,提出加快中原的振兴和崛起,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进入21世纪,河南省委进一步确立了中原崛起发展战略,并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发展,写入《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面对国家区域经济战略布局细分的大势,河南要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没有强劲有效的大载体不行,没有敢作敢为的大手笔不行,没有高瞻远瞩的大思路不行。中原崛起是河南发展总的战略,但中原中原崛起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从行政区划角度讲中原是什么概念?从区域经济角度讲中原又是什么概念?省委书记卢展工到河南工作伊始,就刨根问底地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表明,中心城市、城市群的辐射能力、带动能力和影响能力是有限的,辐射范围最大在350公里左右。郑州到上海的直线距离800多公里,到北京的距离近700公里,到深圳的距离1000多公里。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海西等经济区相去甚远,只能选择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省科学院等单位的50多名专家学者,采用断裂点法等先进手段,对中原地区深入研究发现,无论从地理空间、历史渊源、文化联系方面,还是从经济协作、发展态势方面来考量,中原经济区都是客观的存在,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历史的必然,是对中原崛起战略的进一步持续、延伸和拓展。

再看中国经济地图,国家东中西协调发展战略正在逐步展开,四大经济板块竞相发展。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已逾5年,这一广阔区域内经济分工与协作仍需进一步明晰,以形成联手崛起的强大合力。GDP总量、粮食生产、工业增加值等数据连年位居中部前列,发展呈现出好的态势、好的趋势、好的气势,今日的河南,已具备了带动和支撑中国腹地隆起的实力与条件。中原经济区恰恰能将全国区域发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把中原放在中国的位置看,意义更为特殊:河南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09年,河南省GDP总量占全国的6.1%,全国排名第五;从人均GDP来看,河南在全国与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均属中等水平,河南全国排名第十五位,中国世界排名第九十六位。从历史传统、人口构成和产业发展来看,河南也有鲜明的中国印记

一系列对比数据表明,河南是中国的缩影。尽管河南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仍是河南发展中的4道难题。构建中原经济区,可为中国解决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难题提供样本,中原儿女更迫切渴望能在即将到来的经济发展大潮中担当重任。

崛起之力在凝聚

汇集各方智慧,精心构架蓝图,民主决策求科学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一个大思路、大战略,也是一次新探索、新实践。河南省委、省政府深知:没有科学的态度、没有全省人民的广泛参与、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建设中原经济区是行不通的。为了把构建中原经济区的决策建立在民主和科学之上,省委常委会专门召开了务虚会议,研究决定把构建中原经济区决策权交给人民群众,交给专家学者,交给在一线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们。

郑州大学历史系、河南大学历史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成立研究小组,就何为中原各自进行独立研究,提交3份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再组织专家进一步论证。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确定了中原地区的范围,其边界大致为:西临华山,北至太行山漳河一线,南界沔水淮河一线,东达泰山泗水一线。这一区域山水相连,民风民俗相近,同属中原文化支脉,自古以来经济、文化联系就很密切。

为了使中原经济区建设更加具备可行性,今年3月,河南省发改委组织50名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调研;6月,省委统战部邀请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专家组成8个组赴全省开展联合调研;7月,河南省各相关单位接连召开4次大型研讨会;9月,短短两周时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区域经济协会在北京召开3场高层论坛,吴敬琏、厉以宁等50多位专家出谋划策……

今年813日,河南还通过媒体热线,征集对中原经济区的意见和建议,当天就收集到社会各界建议上万条。郑州市南阳路93号院的毛同山老人激动地说:河南要大发展,我们每个老百姓都想出一把力。在上海打工的信阳青年周彦峰,听说河南要建中原经济区,也跃跃欲试:发展机会多了,我要把鸭脖店开回家乡去。

河南省委还对全省158个县(市、区)的书记和县(市、区)长进行了一次网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00%的书记和县(市、区)长关注中原经济区的谋划和构建,95%以上表示赞成和支持建设中原经济区。

职能部门出谋划策,专家学者建言献策,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思路渐渐清晰,共识逐步达成:河南有责任、有能力为国家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国家统筹协调梯次推进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国家在中部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有利于河南在全国的发展大局中明晰发展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有利于河南坚持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环境和生态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有利于更好地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寄托着中原儿女的梦想和希望,凝结着干部群众的实践和汗水,闪耀着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关爱,112,《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征求意见稿)》出炉。

崛起之路在深化

确保粮食安全,服务全国大局,深入探索创新路

在河南这片热土上,发展的成果与发展的困难,同样明晰。如何建设中原经济区,河南省委、省政府提供了一把思考的钥匙:打开视野,解放思想,面对现实,在国家大局与河南特色的结合上下功夫、找思路。

610,许昌市陈曹乡后孙汪村高产示范区,温家宝总理亲自驾驶拖拉机,在收割过的麦地里深耕、施肥、播下秋玉米。总理此举饱含深意:河南的三农问题关涉全局,粮食生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

用中国1/16的耕地,生产了中国1/10的粮食,不但养活了自己近亿人口,还每年向外输出300亿斤以上粮食和粮食制成品。作为全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河南农之势的影响力已超越国界,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粮食生产已连续七年创造新高,能否再上新台阶?农业大省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如何解决耕地可能减少、粮食可能减产、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一连串的问号,考问着河南的决策者,也考问着中原经济区这个新课题。中原经济区构想首先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走好三化道路纳入重中之重

河南省省长郭庚茂表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就是要实现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科学发展路子,为国家作更大贡献。

1028,最新数据传来:河南全省已播种小麦7866万亩,实现高水平上稳中有增。小麦出苗面积占已播小麦的95%,出苗情况普遍较好。河南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说,麦播技术服务月期间,河南省农业厅除了派出9个小麦生产专家指导组常驻18个地市外,还组织专家在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向农民传授小麦播种技术。近年来,全省万余名农业科技人员长年奔波在田间地头,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8%以上。

116,河南省政府宣布正式启动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河南实施工作。《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中,赋予河南粮食增产任务155亿斤,占全国的1/7

麦播刚过,走进农业大县汤阴,扑面而来的是热火朝天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140多家食品和医药企业沿着宽阔的大道整齐排列。产业集聚区内80%以上的是高科技含量的项目,八成以上的是字号项目。县内及周边地区20余万农户被吸纳到农业产业化中,县城60%的商品房被进城农民买走。县委书记李若鹏说,有了产业集聚区这一载体,汤阴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耕地面积不减反增。

按照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四集一转的要求,河南在全省规划建设了180个产业集聚区,覆盖所有市、县,并使之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综合性全局性举措。到目前,已累计入驻企业1.4万多个,从业人员达273万人,占全省二、三产业吸纳从业人员的近5%。今年前9个月,全省集聚区累计完成投资3934.4亿元,同比增长166.5%,已接近全年4000亿元的投资倍增目标。1029,河南180个产业集聚区公开纳贤4万多人。今年上半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在省内就业人数达1140万,比去年底增加164万,而同期到省外就业人数则比去年底减少了81万。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让我们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新乡卫辉市唐庄镇司马社区的居民张根山近日住进了崭新楼房。现在俺住的是100多平方米的房子,不出社区,超市、卫生室样样都有。不出农村,过上城镇生活,张根山的幸福源于河南正在推行的新型城镇化探索。

2009年,河南城镇化率仅为37.7%,落后全国平均水平8.9个百分点。4.8万个建制村,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不同,村情村貌、发展水平各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任务艰巨。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河南找准三点: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使城镇向农村延伸、农村向城镇靠近。目前,河南已经确定354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其中85%的示范村已制定规划。作为全省试验区的新乡市,首批重点369个新社区全部建成后,可节约土地约26万亩,目前已腾出土地1.5万亩,复耕或恢复生态近3000亩。

崛起之道在拓展

搭建载体平台,扩大对外开放,主动融合谱新篇

82,位于郑州出口加工区的富士康集团在河南的首条生产线正式投产。预计富士康项目投产后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是郑州市国税局航空港分局去年征收的全部企业所得税总额的4倍。一期工程建成后,将使全省的出口额翻一番甚至两番。这对多年在中部6省中外向度倒数第一的河南来说,是个振奋人心的数字。而富士康只是河南今年引来的金凤凰之一。

中原经济区建设正逢其时。国家对外开放的重点逐步由沿海向内地转移,河南的区位、资源和基础设施等优势正逐渐显现。短短几个月内,闽商就在临颍县新增投资15亿多元。

服务理念在确立,思想作风在转变。创造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成为全省上下的自觉行动。今年以来,河南实施企业服务行动计划,确定了1万家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郑州完善行政服务事项限时办结制,规定凡能当日办结的事项,决不能拖到次日;凡有时限规定的事项,决不超出时限。许昌市建立企业服务活动联席会议制度,经过11次清理压减,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至195项,全省最少。省工业和信息化厅16名厅级干部分包18个省辖市,113名处级干部全部成为首席企业服务员。针对豫浙投洽会签约的项目,河南省工商局局长董光峰带队,在30天时间里赴浙逐一回访,解决了142个困难,使投资额由原来的344.5亿元增至419.5亿元。

环境优良,商机巨大,八方客商逐鹿中原。今年6月,海内外浙商云集河南,总投资344.5亿元,开创了河南招商史上的神话8月,千名企业家回老家干干,为河南送来大礼”1462亿元;10月,百余台商挺进中原,挥出大手笔,总投资528亿元;11月,千余晋商又会师河南,世界晋商投资中原峰会召开,710亿元投资滚滚而来……

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中原经济区战略提出后,河南各周边地市由后卫前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与相邻省市积极对接。

在河南东部,商丘市背靠大中原,开怀向大海,主动与山东、江苏寻求合作,积极打造中原地区承接国外及沿海产业转移的最佳区域城市,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重要战略支点。1016,多位专家会聚商丘,为商丘发展进一步明晰定位。

在河南西南,南阳与襄阳共享诸葛亮1020,南阳市长穆为民率领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到襄樊考察工作,共商发展良策,揭开了双方合作新的一页。

在河南南部,信阳勇当先锋,依托中原经济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融入长江经济带,集中力量打造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在河南北部,1022,安阳、新乡、菏泽等豫晋鲁冀413市负责人相聚济源市王屋山下,以合作、交流、发展、共赢为主题,共同谋划如何与大中原经济区做好对接。

在河南西部,三门峡打开河南西大门,构筑桥头堡,在规划统筹、产业合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方面,与山西运城、临汾以及陕西渭南共建黄河金三角”……

思发展,谋发展,促发展,河南上下群情振奋,新一轮的发展热潮正在掀起。中原经济区正成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成为河南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成为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成为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

九万里风鹏正举,中原经济区无限生机。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河南务实发展静悄悄

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靠什么?

讲发展方式转变,首先要从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转变开始。我们都要思考自己怎么转、怎么做,把风气搞正,把工作做实,切实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是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向全省领导干部提出的郑重要求。

未必波澜壮阔,却已润物无声。刚刚出炉的统计数字显示,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预计增长11.2%。夏粮连续9年增产并再度全国夺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出现可喜变化,省内务工人员总量首次超过省外。不动摇、不懈怠、不刮风、不呼隆、不折腾已成为河南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行动,务实河南的形象越来越清晰。

形势逼迫转变——

老四难新四难并存,领导方式不适应新的形势,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发展方式转变

正在持续。历届河南省委、省政府在立足省情的基础上,持续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实践证明这些年来河南走的这条路子是正确的。经过持续努力,河南已经名副其实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全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

一组数据足以显示,大块头的河南堪称中部六省响当当的领头羊十一五期间,河南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人均生产总值均翻了一番,分别突破2万亿元、1万亿元、2000亿元和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万元和5000元。

难在持续。河南虽然块头大,但体格不够强,人均指标、效益指标还不高。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左右。同属中部的安徽,地区生产总值是河南的一半,财政收入却是河南的3/4。特别是在上下齐心继续为中原崛起而发力的时候,两年前的一场金融危机让河南有些猝不及防,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纷纷大幅度下滑。环顾四周,兄弟省份竞相发展,形势逼人。

原因何在?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导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来得晚、影响深、走得迟,保民生、保粮食、保增长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相对粗放。

重在持续。河南省委、省政府下定决心:要把正确的路子持续下去,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找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最佳载体和平台。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总体战略应运而生,并获得国家大力支持,正式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亿万中原人民群情振奋,倍受鼓舞。

为在持续。河南省委、省政府深刻认识到,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有所作为、积极作为、有效作为。

成绩面前,河南省委始终保持着清醒。他们发现,建设中原经济区,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老四难尚未根本解决,土地哪里来、减排哪里去、要素怎么保、物价怎么办新四难又越来越突出。

事业发展,关键在人,核心在各级领导干部。要打破老四难新四难并存的局面,要持续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领导干部准备好了吗?答案不容乐观。

一个典型案例足以说明目前领导方式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去冬今春,河南一些地方频频为完成节能减排指标而强行拉闸限电,群众叫苦不迭……在林州市,最低气温达零下10摄氏度,却因为强令关停热电厂的供暖设施,市民陷入冰窟。告急热线通到省委。省委迅速回应,反复强调:我们做工作不能简单化,要把保障民生放在首位。节能减排要靠发展,靠科学发展!

方式方法的简单粗暴只是一个方面,领导方式深层次的问题更令人深思:

出发点不端正,头脑不清醒。片面追求GDP,经济总量上去了,群众怨气增多了;

作风不扎实,能力不适应。习惯于下基层指定路线走走,坐在车里转转,听喜不听忧。唯书、唯上、不唯实,怕冒风险,怕出乱子,怕担责任;

方式方法落后,体制机制不顺。习惯于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死抱繁琐的行政审批程序,不愿主动转变职能。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奖惩机制尚未完全形成,风正气顺的用人导向尚待更好树立。

更为危险的是,野蛮拆迁暴力城管等危害百姓的现象时有出现。一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弱化,群众观念淡薄,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手段、方法有限,群众反映强烈。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迫在眉睫,早转早主动,晚转就被动,不转没出路。

学习助力转变——

创新学习形式,统一思想认识,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敢于提出破解矛盾和问题的办法

增强能力才敢直面矛盾,形成共识才能破解难题。在省委的直接领导下,去年底今年初,《河南日报》率先刊发9篇政论,提出转变领导方式的八个关键词,提醒广大干部转变领导方式应该做到:抢抓发展机遇,增强忧患意识,尊重客观规律,注重整体大局,提升创新能力,讲求责任意识,强化求实为民八个关键词互为依存,互相促进,其核心是发展和为民。 

思想逐步统一,第二轮学习讨论更是直击心灵深处。今年第二季度,全省18个省辖市相继在《河南日报》等媒体上主动亮丑,用十八谈的形式,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

洛阳市委首先反思: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为什么没有一家销售收入超500亿元的企业?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5万名、各类科研机构600多家,为什么没有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为什么文化产业总量仅居全省第五、增速仅排第十一位?归根结底:领导方式亟待转变。许昌市委寻找短板:经济结构不优,服务业增加值仅占生产总值的22.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顶天立地的企业偏少,全市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的只有一家;忧患意识不强,一些领导干部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看不到自身的问题,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锐气。

十八谈每一篇都在省内外引发一次思想冲击波。大河网大河论坛上的讨论内容单条帖子点击量超过40万次,网友有效回帖近1200篇。省直各部门、108个县也各自主动找问题,找差距,找出路。

知耻而后勇。河南省委要求,关键要提出破解矛盾和问题的办法。在学习和反思之中,各地积极探寻发展方式转变之路。安阳市提出把文化力的开发与利用作为转变方式的重要内容去破解;南阳市提出四个着力,补齐短板,既,打造中原经济区连南启西的前锋和桥梁;周口市提出不牺牲粮食和农业,变包袱财富,转变运作方式,目标定位从不拖全省发展后腿转为发挥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濮阳提出打破边缘化的观念,努力成为中原地区向沿海发达地区延伸、衔接、融合的急先锋……商丘、信阳、三门峡等河南8个周边市,个个摩拳擦掌,要变边缘前沿,变交界交会,变落后赶超

深入学习,反复讨论,全省上下逐步取得共识:领导方式的转变,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以思想观念的转变、方式方法的转变、工作作风的转变来促进领导方式的转变。要通过领导方式的转变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务实推动转变——

尊重客观规律,做到求实求效,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把工作做实

加快领导方式转变,关键在领导干部。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求实求效。

把工作做实,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转变是引领。河南省委反复强调规律的重要性:从领导层面来讲,要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事情,不为就是,很多事情尊重规律、不去干预不去做,反而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去冬今春,河南遭遇60年不遇的特大旱情。面对严峻形势,河南全省的百厅包百县抗旱浇麦活动即将隆重并热烈地启动。然而,河南省委经过冷静分析,担心这有可能变成面子工程拨一点资金,买几台机器,干部下去吃吃喝喝,增加农民负担,于是果断叫停了这一动议。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说,与往年抗旱不同,河南今年的抗旱静悄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专业部门各显其能,官员没下乡扰民,资金和技术却大量下乡,全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77.25亿元用于抗旱应急工程建设,新增、改善、恢复灌溉面积1366万亩。转变领导方式,为河南带来了一次静悄悄的抗旱,更为河南带来了夏粮大丰收,总产量连续11年全国第一,为全国物价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把工作做实,河南在实践中深刻总结,并形象地提出了三具两基一抓手的科学工作方法。

任何事情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为请富士康落户郑州,省委书记、省长亲自参与制订预案、亲自参加谈判,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实现了富士康郑州科技园从项目签约到开工投产,被富士康惊叹为郑州速度。项目仅一期工程就能吸纳18万人就业,全省的出口总额将因此而翻一番。 

求实求效,离不开抓好基层、打好基础。去年7月起,河南3000多个经济基础、工作基础相对薄弱的双薄弱村迎来了省委精心组织派遣的3654第一书记。今年,派遣的省直处级干部由19人增加到54人。这些机关干部自带行李,单独起灶,一干3年,引领群众致富,夯实基层基础。河南省扶贫办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吴树兰,24岁就成为全国劳模,年过五旬的她仍主动要求当新蔡县孙召乡大吴庄村支部书记。她不辱使命,一年时间就引进了两家投资上千万元的企业。人家在俺这里看不上有线电视,洗不上热水澡,但却让咱老少爷们看到了希望,感谢省委派来的好干部!”77岁的村民王玉和满怀感激。

求实求效,需要用好项目带动这一总抓手。经济社会发展的每项工作都可细化为具体的项目。经济项目、文化项目、民生项目、社会管理项目,推动工作向实处拓展、向具体延伸。河南法院系统和各级地方政府密切配合,把社会法庭作为化解纠纷的有力抓手,一般的民事案件先让知根知底的群众评评理。目前,已探索建立社会法庭”2254个,调处各类纠纷38027件。去年全省受理案件数量较上年减少2.3万件,首次呈现下降趋势。群众满意度由5年前的84.5%提高到去年的93.58%

作风保障转变——

说到做到,说好做好,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坚持五重五不简单,把风气搞正

作风连着党风,带着政风,影响民风。省领导率先淡化当官意识,强化公仆意识。省里召开的重要会议,省委、省政府领导都提前到场,发言提出见解,出行不搞接送,市内不用警车,下乡不定路线。省委书记卢展工工作再忙,总要挤出时间下乡搞调研,少则三五天,多则一周时间;安排群众座谈会,常常三四个小时不休息;他还以卢老汉身份应聘遭拒,感受“4050”人员的就业难;与市民挤大巴,体验公交发展滞后,群众出行难……

河南各地纷纷出台措施,把作风转变作为领导方式转变的关键之举,把为民作为本质、根本、责任和标准。如何问政于民?郑州市委规定两个决不允许,要求各级干部主动下访,工作当中决不允许发现不了问题,决不允许发现问题解决不了又不报告。大到青年的就业培训,小到学校门口的一条斑马线,仅团市委就上报市委、市政府200多条问题,90%都得到了解决。在济源,市委书记赵素萍每天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处理政府网站领导信箱的群众来信。在商丘,现代科技畅通群众信访渠道,群众在任何一个视频终端都可向市、县公安局长当场喊冤,全市针对公安行为的越级信访总量连续3年下降,与上年同比分别下降37.5%20%11%

河南省社科院院长喻新安说,群众看干部作风是否转变,就看你能否说到做到,说好做好,能否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去年几个煤矿重大安全事故让河南形象蒙羞,究其原因,是部分干部缺少大局观念,缺乏尽责理念。以往煤矿死12个人,矿长是不被免职的。去年以来,河南对煤矿事故实行零容忍、零控制,死亡一个人就要第一时间免去矿长职务。今年4月份,省政府对去年发生死亡事故煤矿的42名矿长给予免职处理。还在全国首次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罪名追究了煤矿事故责任人。今年上半年,河南煤矿安全生产创造历史最好成绩,与去年同期相比,死亡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下降70.6%95.5%,尤其是杜绝了3人以上事故。主管此项工作的副省长陈雪枫态度很坚决:只有对民负责才能为民谋利,工作就要求真求实!” 

作风的转变不能只靠自觉,正确的干部选拔机制是方向、标杆和旗帜,也是风气能否搞正的保障。河南省委要求,要抓住换届的有利时机来谋划工作,坚持五重五不简单,真正把用人导向搞好,把用人风气搞正。五重五不简单即:重群众公认,但不简单以推荐票取人;重干部四化德才,但不简单以求全和年龄、文凭取人;重干部政绩,但不简单以一时一事的数字取人;重公开选拔,但不简单以笔试和面试取人;重干部资历,但不简单以任职年限取人。严格按照上述标准,最近河南省委常委会两次务虚酝酿干部任用,一次调整了29名厅局级干部,各方面反映良好。

为把风气搞正,613,河南省委组织部制定下发《省辖市拟提拔人选科学发展实绩考核办法》,确立了以多项日常工作实绩为主的考评指标。条条求真务实,个个击中要害。在最近的省辖市党委换届考察中,有个别县(区)委书记民主推荐时得票很高,但因为所在县(区)的工作在全市处于中下水平,没有被列为考察对象。河南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王保存说:改革的目的就是树立正气,引导干部把精力用在为人民办实事上。

实践检验转变——

四个重在持续为先,发展成效好于预期,方式转变进展明显

没有大轰大嗡,没有大起大落,力戒形式主义,反对急功近利,一年多来,河南领导方式转变静悄悄,一种新的学习之风、科学之风、务实之风、为民之风正在逐渐形成。河南省省长郭庚茂说,领导方式转变像一把钥匙,正开启发展方式转变的大门,像一台助推器,正提供发展方式转变的持续动力。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河南坚持四个重在,发展成效好于预期,发展方式转变进展明显。

重在持续,河南紧紧抓住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历史机遇,持续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主要经济指标呈现持续向上的态势。上半年,财政总收入增长28.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5.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177元,增长22.2%,增幅为近年来同期最高水平,居中部地区首位。中部首个保税区获批,中央企业与河南签订130个大项目,豫沪合作签下700多亿元投资大单,豫港合作又引来200亿元,去年以来,河南大项目、大投资高潮迭起,今年上半年,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两项指标增速均超过40%

重在提升,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显效果,一些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得到逐步解决。河南六大高成长性产业投资前6个月增长了37%,成为拉动工业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以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四集一转为基本内涵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初见成效,上半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已占到全省的九成以上,新开工亿元及以上项目占全省的六成以上。

重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各项事业发展总体协调。看城市,郑汴新区等一批城市新区建设如火如荼,面貌日新月异。看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方兴未艾,大量农民家门口打工,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今年上半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92万人,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2%,近八成留在了省内。全省上下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汇聚成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强大合力。

重在为民,民生成为财政支出重点。河南省财政厅厅长钱国玉介绍,今年上半年,全省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合计811.7亿元,增长26.3%;加上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农业水利、交通运输和节能环保等支出,全省民生支出合计1146.6亿元,同比增长26.1%

一年多来,河南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但有了领导方式的转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谋求发展的意识、围绕全局的合力、攻坚克难的精神始终在持续,效应在不断显现。 

务实的河南静悄悄,发展的河南静悄悄。

 

河南务实发展稳步前行

 

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机遇千载难逢。河南省委明确提出,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两不三新,是承诺,是胆识,是探索,更是创新。

两不三新,新型城镇化是引领。这两年,河南不空谈,不折腾,坚持科学谋划,务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改革渐入佳境,6000多万农民的生产生活与城里人渐行渐近,古老的中原大地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跨越!

突出持续

谋中原的事,解发展的题,让农民不出家门就过上城市生活

去年,河南农民外出务工出现历史性的转折:1360多万农民选择在家门口就业,首次超过出省打工人数260多万。让农民在家门口既能安居又能乐业,是河南持续探索三化协调带来的变化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河南围绕字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开始了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探索。进入新世纪,河南明确提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之后又强调要走在不牺牲不削弱农业的前提下大力推进三化’”的路子。

200912月,新任河南省委主要领导密集调研,两个月不到,18个省辖市走遍。什么叫中原?什么是中原崛起?怎样实现中原崛起?三个问题简单明了又意味深长,在中原大地引起强烈共鸣。20104月,河南上下开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思想解放大讨论,持续九论十八谈学习交流和创新实践,着力谋划保粮食与促发展如何实现共赢。

河南人民深知,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他们是有重要责任的。河南耕地仅占全国1/16,小麦产量却占1/4强,粮食总产量占据1/10。除满足自身需求,每年向国家贡献原粮及制成品折原粮400亿斤以上。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河南要再贡献超过1/7。十年之内每年都要增产近20亿斤。担子着实不轻。

种粮贡献大,种粮收益低,农民增收压力大。获嘉县种粮大户冯德军算账,扣除各项支出,每亩粮食也就落个1000块钱左右,村里人出去打工一个月,就能挣1500元。河南一年生产的粮食,其产值仅1100多亿元,尚不及河南煤化集团一年的营业收入多。2010年,河南人均财政支出比全国平均水平少了将近一半;全省95个粮食核心县又比全省平均水平少了一半。

保粮食是责任,谋发展是使命,土地制约很紧迫。一方面全省每年用地需求约80万亩,国家指标不到30万亩。另一方面,河南4.7万个村庄星罗棋布,面积总和比城乡居住和工矿用地总面积3/4还多。要保粮食,要谋发展,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让农民享受城市生活,让土地集约使用。城市规划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提醒,即使城镇化再提升10%,河南仍有5000万农民等待转移,如果涌入城市,不仅加剧城市病,农民工候鸟般迁徙、空心村留守儿童等更将带来巨大社会问题。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让农民不出家门就过上城市生活,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经济发展倒逼的必然选择。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的城镇化,已经成为制约河南发展的短板。巩义长期是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去年底,市委书记舒庆上任伊始就全域城镇化展开调研,发现全市7家上市企业中,6家都在乡镇,城镇功能欠缺导致不少企业高薪招来的管理人才只能在郑州、洛阳安家落户。鹤壁中鹤集团建设清洁粮源基地,但大小村庄散落分割,只有1万多亩耕地符合连片要求,离12万亩目标相距甚远,发展促使他们投资50多亿元给农民建设有150栋住宅楼的中鹤新城,相当于再造一个小县城。

新型城镇化,是河南省委的决策,更是农民的热望。今年元月,当省委主要领导悄然来到濮阳市西辛庄村时,村党委书记李连成说:搞新型城镇化建设,我们一直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大家还要建设西辛庄市呢!由于具备了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和公共服务,周围15个村的群众纷纷表示自愿并入西辛庄。济源市王屋山深处,月亮湾农村社区一期5栋楼刚刚开建,就因为服务功能完善,被曹腰村一个居民组抢购一空。农民王振东说:过去是一代人建三次房子,现在是三代人建一次房子,值!调查显示,和全省一样,济源20%农民有建新房需求。济源市委书记何雄感慨:出台政策,制定规划,党委、政府等不得、慢不得!

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第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凝聚共识,做出决定: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增加新型农村社区这一战略基点,将传统的四级城镇化体系变革为五级体系。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一幅色彩斑斓的新型城镇化画卷正在中原大地徐徐展开。

突出谋划

高起点规划,各部门配合,资金财力资源重点投向农村

新型城镇化,重在着眼农民利益,体系涵盖农村农民,变建设资源向城里走向农村流。河南省委提出,新型城镇化从农村切入,必须政策引领,规划先行。

河南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载体。最近,周口郸城县4个自然村4500多名农民喜气洋洋地搬进了方远新型农村社区。这里水、电、网进区入户,超市、医院、银行等配套一应俱全,生活污水处理后还能浇花种树。最让居民满意的是,社区小学老师全是城里派来的,孩子每天步行十分钟就可到学校。居民韩启东高兴地说:住进社区后,再不用为孩子坐校车担心了。

河南各部门密切配合,推动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河南联通将宽带拉进社区卫生室,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享受远程专家会诊、药品配送等服务。河南农大启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革试验,为民权县送去辅热集箱式沼气、太阳能等农村新能源设备及技术。河南对社区配套建设初步提出五通六有两集中的标准:五通,即通四级公路、自来水、电、有线电视、宽带;六有,即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连锁超市、文化活动室、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幼儿园(5000人以上的配建小学);两集中,即垃圾集中收集、污水集中处理。

劲往一处使,钱往社区投,河南整合多方资源集中投向农村。走进永城市陈集镇中心社区,只见幼儿园、敬老院、垃圾中转站配备完善。以前下雨出门要穿胶鞋,现在尽管放心穿皮鞋。社区居民陈远风对广场和道路特别满意。他可能不知道,建设这个社区汇集了饮水安全项目2200万元、农村公路项目487.2万元、敬老院建设项目600万元……市委书记吴孟铎告诉记者,永城11个涉农部门资金集中打捆投向新型农村社区,财政以奖代补带动社会投资11.6亿元。河南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省重点项目管理,省财政厅主动谋划,引导项目资金集中投放;农业银行率先行动,在河南推出农村民居建设贷款,已发放贷款2.69亿元;建设银行倾力支持,批准河南率先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信贷业务创新试点,还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第一个投资河南建设村镇银行。2011年,全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成投资650亿元以上。

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这两年,河南分别邀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城市规划与设计团队进驻中原,综合设计不同风格的户型,供农民投票选择。住进绿树掩映中的园林式社区,舞钢市张庄社区居民石军高兴地说:过去的房子盖了拆,拆了盖;现在的社区30年不落后,50年不后悔!平顶山规划设计了539个社区,市委书记赵顷霖总结:不能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不能再建没有设计的住房。驻马店要求各县区今年至少拿出300万元规划设计资金,要求社区规模要大、档次要高、功能要全、环境要美。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刘洪涛介绍,他们正调集5个设计院将近60名专家,分赴豫南、豫北、豫东、豫西进行现场踏勘提炼,在设计新居时力保河南传统民居特色。

突出为民

以产业支撑,让资产增值,探索城乡一体共同富裕

河南省委省政府强调,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就业为本,产业支撑,缩小城乡差距,探索共同富裕。

居住新社区,就业家门口,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大转变。商丘夏邑县农民胡彩丽最近返回家乡,成为产业集聚区的一名工人。让她倍感惊喜的是,10年前一起外出打工的好姐妹居然也不期而遇。胡彩丽说,附近新社区已经动工,我们也要住进楼房,终于能天天和老人孩子在一起了。市委书记陶明伦说,商丘打好承接产业转移牌,香雪海、万宝、阿玛尼、阿迪达斯等知名企业纷至沓来,35万名农民就近就业,全市产业规划与社区规划同步进行。安阳113个新型农村社区,居民非农业收入已占到现金收入64%。在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确山,14个新型农村社区周边配建食品、油料等产业,解决农民就业近万人。河南提出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依城促产,产业集聚区从业人员已达240多万人,社区农民搬得进、留得住、能致富

农民进社区,土地怎么办?河南要求不从农民身上打主意,不从农民手中挖土地,让土地继续成为农民的聚宝盆。辉县市裴寨新村社区居民裴泉进不仅住进二层别墅,还在复耕的宅基地上种起大棚蔬菜,年收入10万多元。村支部书记裴春亮捐资建设这个新社区,平掉一个荒山头,新增土地千余亩。千余农民不仅可以领取土地租金,还成为年薪2万的工人。新乡市委书记李庆贵说,他们先后出台65个配套文件,要求节约土地首先用于复垦。按照11.05补充耕地,不仅占补平衡,还能适当增加耕地。部分土地通过参股、租赁等方式用于农民在县域内发展二、三产业。河南还探索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建立土地置换、调整、流转和经济补偿机制。目前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982万亩,约占家庭承包经营土地面积的20%,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势头正劲。

河南各地逐步探索扩大农民财产性收入,让他们由无产者变成有产者。南阳市唐河县凌岗社区移民金红玲住进了19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她开心地说,我们只花5万就买下了这价值20万的房子,最近要办房产证,房子还会增值。河南人口转移、土地管理、投融资体制等基础改革相继启动。信阳已全面实行林、水、地、宅、房五权确权,使农民资产变资本,仅平桥一个区就抵押贷款1.16亿元。今年底,全省农村集体土地的每一宗地将上户口。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完成后,全省2100多万户农民即将告别农村集体土地有地无权的历史。

突出务实

扬民主之风,顺群众之愿,农民成为最终决定者和最大受益者

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河南要求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务实推进,确保人民群众利益得到保障。

合规、合体、合情、合理,各个环节都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322,郑州登封市大冶镇老井村就新型农村社区方案召开第五次会议,30多位村民代表讨论得热火朝天,楼层高了怎么办?”“孤寡老人怎么办?”“村民入赘外村又想回来分房怎么办?一个个问题既具体又现实,捐资1亿元建社区的村支部书记刘庭杰当场拍板,楼房安装电梯,配建老年公寓,其它问题逐一征求村民意见后再投票决定。让群众真正受益,而不是受损,河南各地杜绝面子工程,不搞一刀切。洛阳今年新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00个,市委要求算清投入、土地、产业、就业、收入五笔账,确保农民利益最大化。濮阳提出三个不批:没有群众基础不批、没有建设规划不批、没有主导产业不批。

河南鼓励各地积极探索,稳妥解决社区居民各项社会保障。新乡为暂时无力建房的困难群众在社区配建廉租房。去年腊月二十三,新乡县后辛庄村崔法其等23户困难农民,鞭炮声中搬进了100平方米左右的社区新居,第一年免费居住,第二年开始每月仅交30元。舞钢市先行探索农村养老保险改革,男60岁以上、女55岁以上的投保农民按月领取养老保险金,受益群众2万多人。河南还规定,对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在保留原承包田的基础上,可自愿选择登记为城镇居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

政府管理和服务体制改变,乡情亲情文化纽带不断。吃过午饭,长垣县农民赵忠文散步来到南蒲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不用5分钟就领到300元的医疗补助。这里劳动保障、农业科技、合作医疗等8个窗口一字排开,农民可一站式享受33项公共服务。县委书记薄学斌说,16名镇机关业务骨干在社区AB岗轮换,为的就是确保不耽误群众办事。在新乡县三村合一的祥和社区,镇正科级调研员孔繁鑫担任党总支书记。像他这样,新乡乡镇机关2/3人员已经下派至社区。河南将出台具体政策,创新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形式,鼓励在符合条件的新型农村社区组建党总支(或党委)以及社区管委会,逐步实现村民自治向居民自治转变。河南省人大常委、郑州大学教授董广安调研了近20个社区发现,由于基本实行了以村为单位集中居住,传统的农村亲情乡情文化得以传承,加上现代化的管理服务,农村社会稳定基础更牢。

突出统筹

就业不离土,安居不离乡,农村内生动力增强

到目前,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已经启动试点近2000个,初步建成近400个。国务院参事、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马力调研后深有感触地说,由于坚持土地收益归农民,河南正在探索继离土离乡离土不离乡之后的第三条城镇化道路,即不离土不离乡、只进厂不进城的城镇化。先行先试实践证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成为城乡统筹的结合点、城乡一体的切入点、农村发展的增长点。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三化发展后劲很足。在推进较早的新乡市,已经新复耕宅基地2.5万亩,全部建成后可以节约24万亩土地。平顶山预计可节约土地46万亩,是现有自然村占地面积的一半。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张启生测算,目前河南农村人均住宅占地248平方米。如果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使之减少到200平方米,就能腾出400多万亩地,这些土地用于县域经济发展,不仅可以实现供求平衡,而且成为农民就近就业的坚实基础。

城市要素流入农村,农村发展动力增强。孟电集团范清荣、范海涛父子富而思源,回报家乡,出资1亿元支持南李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每户群众无偿建设一套270290平方米的叠加别墅。郑州市上街区山区散居的5000多贫困农民,在当地政府和居易集团帮助下,整体搬迁到了新型农村社区,村民年收入增长了3倍。河南深入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9000多家非公有制企业,在新型农村社区投资已近百亿元,基础设施捐建、整村置换搬迁、村企融合共建多种模式竞相发展,企业投身新型城镇化热潮涌动。

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扩大内需基础更实。延津县榆东社区的农民入住后,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信费用增加了8倍和16倍。新乡市长王战营说,全市累计投入各类财政资金19亿元,拉动农民建房、装修等投资消费193亿元以上。据测算,到十二五末,河南城镇化率达到48%以上,可带动1万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数以千亿计的消费支出。

农民居住环境改善,精神文化水平提升。河南各地广泛开展清洁家园行动,新型农村社区环境卫生有人有钱管,村(居)收集、镇(街道)运输、市(区域)处理垃圾处理机制正在形成。社区普遍配建高标准文化设施,各级文明单位还帮建文化大院2700个。早上广场公园健身,晚上文化中心听课,闲时图书馆里看书,渐成河南农民新时尚。

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日新月异,新型城镇化体系前四节火车也在提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县域城镇承载承接功能增强。郑州将规划和建设千万人口的郑州都市区,目前正在以交通道路、生态廊道、产业集聚区等六方面为抓手,掀起新的城镇化高潮。河南10个城市新区规划编制完成,郑州与毗邻地区等次区域将来要实现“1+5”的高效联系和联动发展。2011年河南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新增城镇人口约180万人,设市城市和县城建成区新增面积约175平方公里。

新型城镇化像一座桥,贯通了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去年河南汽车、电子信息等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左右。2011年全省外贸总额直接跨过300亿美元大关,打破了多年来进出口总额长年徘徊在200亿美元以下的局面。粮食生产也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再获丰收,连续8年增产、连续6年超千亿斤。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粮比重达到75%以上。

马克思说: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市化的历史。如今,中原城乡正在探索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承载了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百姓的殷殷期盼,凝聚了千百万河南干部群众的智慧汗水。万涓成水,终有大河奔涌。静悄悄的探索,静悄悄的创新,河南务实发展稳步前行!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谋发展——

中原旧貌换新颜

人民日报记者     曲昌荣

  持续务实谋发展,今朝河南更好看:去年生产总值达27232亿元,居全国第五、中西部之首,约为十年前的3,今年有望突破3万亿;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604元,约为十年前的2倍;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08.5亿斤,连续8年增产、连续6年超千亿斤,较十年前增三成多。今年上半年,夏粮总产量达637.2亿斤,实现十连增;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4%,高于全国4.9个百分点;全省进出口总额增长84.6%,出口增速居全国第三位,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和增速均居中部地区首位,好趋势、好态势、好气势持续呈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河南直面现实、攻坚克难,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科学发展、务实发展、协调发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谋发展,重持续、重提升、重统筹、重为民,不折腾、不刮风、不呼隆、不争论。如今的河南形势好、人心顺,中原旧貌换新颜! 

  中原巨变再次昭示世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程广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魅力无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凸显!

  发展路径在持续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一以贯之

  河南巨变,源自思想观念之变。近两年,河南省委强调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一直在河南工作的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毛万春说,20年前,当时的省委提出思想解放是总开关。此后,历届省委都十分重视解放思想,由此推进了河南的大发展。

  河南思想解放的总开关是怎样开启的?20年前,河南交通滞后:每天军地两用机场航班就三五个,开车从南阳到郑州200多公里要用8个小时。20年前,河南省主要领导拍板规划新郑国际机场时,遭到质疑:坐一宿火车就到北京了,还建啥机场?还是在20年前,郑州至开封高速公路开建,反对的声音不少:占地那么多,人还不能在上面走,建啥高速公路?面对这一切,河南省委明确提出:冲破一左一旧思想禁锢,发展大交通,让中原通起来、活起来、流起来!思想解放的总开关在中原大地豁然开启。此后,连续四次党代会都对发展交通运输提出新的要求,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河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连续六年居全国之首,航空运输新枢纽即将横空出世。

  想不通,路不通,寸步难行;思路变,观念变,一片光明。世纪之交,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周边竞相发展,河南面临中原塌陷危险。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河南省委再一次把解放思想摆在了突出位置,决定实施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带动战略,打造中原城市群。10年前的郑州市区人口急剧扩增,城区不堪重负。郑州市拟用废弃的军 用机场建设港澳新城,规划面积仅3平方公里。20018月至9月,河南省主要领导两次听取汇报,明确要求郑州市立足中原谋划长远,放开思路重新规划。不久,一个规划总面积15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50万的郑东新区宏伟构想应运而生。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说,郑东新区如今居住人口近80万,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不断扩大,赫然成为中原崛起的龙头,每年境内外参观客超过20万人次,郑东新区十年谋划建设凝聚的解放思想、艰苦奋斗精神将引领郑州不断向前。

  在思想解放过程中,河南省委转变观念,不断创新和拓宽发展思路。十一五下半期,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让河南高速前进的步伐慢了下来,河南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也降下来了。要实现中原崛起,需要强劲有力的大平台,需要敢作敢为的大手笔,需要高瞻远瞩的大思路!2009年底,河南省委领导提出继续解放思想,突破河南看中原。经过系统梳理历届省委发展思路,周密细致研究、严格科学论证、广泛征求意见,河南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2011928,国务院出台意见,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今,国家发改委《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即将编制完成,范围涵盖530市和2个县。

  观念变,天地宽。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同时,河南及周边地区抢抓机遇,踊跃争先。在东边,鲁苏皖豫四省八市领导相聚河南商丘,热议合办园区,实施统一招商,搞内引外联,谋共赢共富;在北边,晋冀豫三省交界的近10个城市领导频繁互动,商议产业互补,实施共同发展,打通出海路;在西边,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四市领导聚会协商,达成八同意向,科学集约发展,议定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在西南,陕鄂豫三省交界多个城市联袂行动,决心共护一江清水,发展生态高效经济……

  一以贯之的思想解放,为河南营造了开拓创新的良好气氛,推动了河南经济社会的持续前行。

  发展动力在持续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活力一以贯之

  内陆省份的对外开放之路,与沿海相比,更加不易。

  河南人清楚地记得,上世纪80年代开封与日本户田市建立友好城市,对方市长应邀访问开封,航班不通只好从上海转火车,结果坐卧铺睡觉不小心掉下来摔断了肋骨,此后再没来过。还有一个故事看似可笑却令人深思:上世纪90年代初,郑州某豪华宾馆开业,房门上安装了猫眼。结果公安机关检查时却要求把猫眼反过来安装,理由竟是:便于从外向内监督检查。所有这一切,一度制约和影响了河南发展的动力。

  不敞开大门,怎能看到世界的绚丽?从上世纪90年代起,发展动力不足形成倒逼机制,令大多数河南人认识到,不开放,河南人素质难提升;素质不提升,河南发展的空间就无法打开。1991年,河南破天荒第一次召开了全省对外开放会议,随后又提出开放带动发展战略。上世纪末,河南又提出东引西进2003年将对外开放升级为开放带动主战略。到2012年,河南又将开放上升为基本省策。河南开放的路径,展现了河南历届决策者的决心和信心。近几年,河南更是先后三次召开对外开放工作会议,大招商活动高潮迭起,与央企战略合作更加紧密,对外开放再现重大突破。去年,很多省份外贸出现困难,地处内陆的河南外贸进出口总额却首次突破300亿美元,出口增长82.7%,增速居全国第二位。

  扩大开放、推进改革,河南的发展动力源源不竭。20年前,河南曾有十八罗汉闹中原20年后的今天,河南有180个产业集聚区兴中原。

  让我们将时光回溯到19933月,那是一个温暖的春天。正是在这个温暖的春天里,河南省委决定:根据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巩义市、新乡县等18个县(市)为河南的特别试点县(市),给予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这18个县(市)因此被称为十八罗汉。春天的这个决策,大大激发了18个县的活力,他们带动全省各县(市)、区争先恐后,高起点、超常规、大跨度、跳跃式发展,河南县域经济整体大幅提升,十八罗汉闹中原成为亿万河南人民美好的记忆。

  20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中原大地已经成长起180个产业集聚区,有的县甚至有两个之多,企业云集,人才济济,产品丰盛,市场广阔。河南省发改委主任张维宁介绍,2011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突破7000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1.3%,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河南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和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不断深化改革,使古老的中原大地永葆了鲜活的动力。199512月,河南省第六次党代会就提出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河南省委提出,不仅要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还必须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实施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

新乡长垣县是个零资源县,时任长垣县委书记的赵予辉回忆,当时县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遭到外界质疑。但省委态度坚决,支持他们继续改革。10多年下来,长垣的综合经济实力由全省90多名晋升至前20名,被称为长垣现象。改革创新,使河南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脱困3年目标基本实现。去年河南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1%,各类市场主体达到253.5万户、注册资本金1.95万亿元,分别比5年前新增77.5万户、1万亿元。

  改革开放,为河南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这股动力持续推动了河南的又好又快发展。为彻底根治河南煤炭行业小、散、差乱象,河南省委、省政府痛下决心实施煤炭资源整合,不惧任何干扰,两大煤炭企业集团成功整合,煤炭企业数量由797家减少到30家。企业数量少了,产业集中度提升了,安全形势好转了。河南煤化集团跻身世界500强,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081亿元。骨干矿井年生产规模由原来的1.2亿吨上升到1.8亿吨,去年全省煤矿事故与死亡人数分别下降77.1%86.5%,煤炭百万吨死亡率0.19%,为历史最好水平。河南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也得到提升,去年,全省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和支出分别是5年前的2.4倍、2.5倍和2.9倍。

  中原大地发生的变化,让亿万河南人民坚信,改革开放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开放,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

  发展战略在持续

  ——科学发展,统筹兼顾,三化协调一以贯之

  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如何既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又与全国一道迈入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始终是河南人民面临的重大问题。在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上,河南一直在探索,在实践,在创新。

  日前,记者来到巩义市竹林镇,但见高楼林立,车流如织,企业、超市、学校、医院应有尽有,让人无法想象30年前这里曾经是一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小山村!30年前,竹林村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以非凡的勇气和胆识,用统分结合的办法,集中力量办工业,人均收入3年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年前,面对竹林村的蓬勃发展,河南省委果断决策,竹林撤村建镇,先后3次将周边7个村并入竹林,面积扩大到27平方公里,人口近2万,竹林镇大发展的基础由此奠定。10多年以来,竹林在河南省乡镇综合实力评比中连续名列前茅,去年上缴国家税金1.6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5600元。竹林的发展,是河南农村的一个奇迹,是河南三化协调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河南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一个典范。

  如果说当年的竹林只是一个个案,那么,今天的中原大地,无数个竹林扑面而来。去年,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郑重承诺,持续探索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正是历届省委发展思路的延伸和拓展。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河南省委提出要 “围绕字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开始了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探索,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提前6年实现了翻两番。进入新世纪,河南明确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中原崛起的基本途径,提出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经济总量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三化协调发展,对河南意味着首先要履行责任,千方百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耕地和环境安全。10多年以来,全省整治农村土地近1500万亩,新增耕地近400万亩,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粮食总产实现了八连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然而,三农问题突出依然是制约三化协调的最大症结,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协调的最现实问题。巨大的倒逼压力,迫使河南在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上必须有新的突破。在认真总结基层干部群众创造经验的基础上,河南提出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持续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把四级城镇化体系变革为五级,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让农村节约下来的土地成为未来发展的基石,让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发生深刻转变,让广大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两年前,焦作市沁阳袁屯三村合一,腾出158亩土地引进企业。村民花4万元就搬进了新居,别墅如今已值50万元。住房好了,道路平了,电压稳了,袁屯村去年新增汽车16部,居民用电量由平均每户六七十度,增长到200多度。这样的新型农村社区,焦作已经规划150个,全省已经规划近万个,启动2000多个,建成300多个。扩大内需和共同富裕有了崭新的平台。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让农民就地过上城市现代化生活,中原大地千帆竞发。新乡抢抓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继续先行先试,宅基地复耕节约出的土地两次拍卖,增值3倍左右,全部封闭运行用于农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平顶山舞钢为入住社区农民颁发房产证,房产证可抵押可贷款,真正实现了农民居者有其产;许昌坚持政策引领,8项政策为确保农民利益保驾护航;信阳提出五化十通十有两集中标准,坚持科学规划先行,努力做到一社区一特色;鹤壁尊重群众、尊重规律、尊重实践、尊重创造,节地率60%以上;济源坚持市域一体,把全市1931平方公里的市域面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

  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说,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就地实现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责任所系,是服务全国大局的使命所在,也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河南农村发展的第二次革命

  发展品格在持续

  ——稳中求进,坚定信念,务实重干一以贯之

  去年,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号召,以务实发展树立起务实河南的形象。务实发展,正是河南人的一种追求、一种品格、一种责任。

  务实、稳健、重干,是河南发展精神的持续和延伸。在河南,三种精神大气磅礴:发源于济源的愚公移山精神、发源于林州的红旗渠精神、发源于兰考的焦裕禄精神,召唤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原儿女,他们坚定信念,务实重干,他们一次又一次向世人展现着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这就是新时期的三平精神。新时期的三平精神传承和发扬了河南历史上的三种精神

  传承这种精神并展现这种精神风貌的,是中原儿女这个伟岸的群体。上世纪50年代,县委书记焦裕禄扎根最为艰苦的兰考县,搏风沙,斗盐碱,战饥荒,带领群众改造环境谋发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林县县委带领人民挺进太行山,劈山梁,砸顽石,引河水,克服困难创造条件谋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人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勤于发展,感动中国感动我们的故事如滔滔黄河绵绵不息。史来贺、吴金印、郑永和,这些领导干部力克困难去创业,带领群众搞发展;任长霞、李连成、裴春亮这些优秀党员人民利益挂心间,无私奉献谋发展;李学生、彭秀英、魏青刚,这些平民英雄危急时刻显身手,挺身救人保发展;李文祥、谢延信、洪战辉,这些普通百姓点滴平凡见真情,默默付出促发展……

  务实重干,成为河南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共同特征。上世纪90年代初,中央调整河南省委领导班子。针对当时的复杂状况,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团结奋进、振兴河南的指导思想,吹响了河南振兴的号角。从团结奋进、振兴河南奋力实现中原崛起,从实现两大跨越建设中原经济区,河南省委战略目标的每一次演进,都是务实精神的一次提升。10年前,对河南人的议论甚嚣尘上。面对一些不实言论,是组织专家学者辩护反击,还是踏踏实实做事成事?河南的决策者非常冷静:河南形象的提升,不取决于别人怎么看,而取决于自己怎么干!这一年,河南粮食总产首次跃居全国第一,工业也实现惊人一跃,新兴工业大省地位基本确立。务实重干让河南日新月异,更让世人刮目相看!

  务实重干,要求转变领导方式。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艰巨任务摆在了河南面前。河南省委清醒地提出,讲转变首先要从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转变开始,思考自己怎么转、怎么做。河南省委更提醒广大干部,成绩让老百姓说,差距由领导干部自己讲,要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20106月起,一场润物无声的学习交流和创新实践活动持续展开。从 “九论新九论,从十八谈新十八谈,从报刊文字版到电视映象版,18个省辖市、数十个省直部门利用媒体平台,各亮家底,自揭家丑,边做自我批评,边为发展立纲定调。全省梳理出的问题近1000条,覆盖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如今,全省108个县也积极参与其中。

  务实重干,需要形成好学尚学的风气。省委主要领导说,只有学明白,才能想明白、说明白、做明白。河南领导干部的茶叙,值得一叙。629晚,围绕三化协调和县域经济发展,河南32个县的县委书记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茶叙,与他们一起喝茶的是省委主要领导。这样的茶叙,不排座次,不带稿子,自带茶叶,自由发言,一年多已经召开6次。在这里没有领导与被领导,没有上级和下级,没有你汇报、我讲话、你表态的三段论,无酒肉饭菜饱其腹,有思想交流砺其志,大家共同拓思路、纠偏差、明不足,诤言发展,气氛热烈。从省级领导、书记厅长,到专家学者、县委书记,参加后纷纷感叹,这既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是领导方式的转变。这样的场合,只有事事清楚明了,怎容糊糊涂涂过关?想好了再说,说了就要做,说到做到,说好做好!

  727下午,郑州中原福塔高高耸立,晴空万里,白云悠悠,高楼大厦尽收眼底。参加完理论界的茶叙,河南省社科院院长喻新安自豪地说,中原巨变,是中国巨变的生动写照,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生命力,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重大抉择,充分印证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灿灿阳光下,中原河南阔步前行!

  (原载《人民日报》201288第1版)

 

编辑:陈良楚
上一篇:师德随想
下一篇:“十八大”报告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河南省濮阳市第三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河南省濮阳市昆吾路南段第三中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